|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易学论文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应用卦气对一年四季进行解释
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经络的本质…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易经》的…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
在全面理解《周易》后再各取…
《周易》价值的定位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周易信息预测与要素侦破分析
学习周易文化,提高科学文化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隐显涵摄与流变互通——论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意蕴 【字体: 】      ★★★★
隐显涵摄与流变互通——论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意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20:10:37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在恒卦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从而通向益卦的过程中,动变发生于初爻,下体成乾天之象;动变进展到二爻,下体成离日之象;动变进展到三爻,卦成震,别卦震的三至五爻互体成坎月之象。天、日、月之象先后接续显现出来,天象显现在前,日月之象显现在后,是则日月显现而附丽于天也。故有“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之论。
  而就虞翻对“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所作之诠释,清儒张惠言在所著《周易虞氏义》卷四中称:“此误。应云:‘变至二,离夏、兑秋;至三,震春;至五,坎冬。’”张说甚是,当从之。同是在恒卦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从而通向益卦的过程中,动变进展到二爻,卦成丰,下体为离夏之象,三至五爻互体为兑秋之象;动变进展到三爻,下作为震春之象;动变进展到五爻,卦成屯,上体为坎冬之象。而如若依传本之虞氏注文,动变进展到三爻,别卦成震,只有震春之象出现,而无兑秋之象出现。而且,实际上,兑秋之象,业己出现在动变进展到二爻之时。动变进展到四爻之时,卦成复,虽说复卦下体为震春之象,但是,此一震春之象,实际上在动变进展到三爻之时已经出现,不必待到动变之进展到四爻。可见,虞氏注文原本必定不是这样,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发生了上述错误。依次变现出离夏、兑秋、震春、坎冬四时之象,是以有“四时变化而能久成”之论。而在就恒卦之所自来作出诠释时,虞翻又曾说:“乾初之坤四。”如前所揭,乾指泰卦的下体,坤指泰卦的上体,犹言“泰初之四”。泰卦初爻之阳与四爻之阴互易其位而成恒卦。恒卦所自来的泰卦下体乾天之阳与上体坤地之阴一升一降,互易交感,万物因得以顺利化生,故又云“谓乾坤成物也”。
  以上三例,即是今存虞氏《易注》中所能见到的虞翻立足于旁通关系,依据一卦其爻之动变最终即可变为它的旁通之卦,抑或最终即可通向它的旁通之卦这一事实,透过一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动变,来诠释该卦之辞象的三条典型之例。
  其四,虞翻对《大有卦》的诠释。
  大有卦与比卦相旁通,大有卦的诸爻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最终就会变为比卦;同样,比卦的诸爻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最终就会通向大有卦。据此,虞翻曾经如此诠释过《大有卦》:
  《大有卦.彖传》“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注云:“‘时’谓四时也。大有亨比,初动,威震为春;至二,兑为秋;至三,离为夏,坎为冬。故曰‘时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亨”者通也。“大有亨比”,即大有通比,谓大有卦与比卦相互旁通。在比卦的诸爻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从而通向大有卦的过程中,动变发生于初爻,下体成震春之象;动变进展到二爻,下体成兑秋之象;动变进展到三爻,卦成需,三至五爻互体成离夏之象,上体则为坎冬之象。震春、兑秋、离夏、坎冬四时之象因乎动变而显而行,是则“时行”矣。
  另外,别卦间相互旁通,构成别卦的下、上经卦间也相互旁通。大有卦下体乾卦动变则通向比卦下体坤卦,比卦下体坤卦动变则通向大有卦下体乾卦,是则“以乾亨坤”也。“以乾亨坤”,即以乾通坤。乾天坤地互变而相通,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互变交感而相通,万物得以顺利化生,天地通泰、宇宙通泰、万物通泰之象也,是以云“元亨”。
  此例则是今存虞氏《易注》中所能见到的虞翻从旁通说的角度切入,依据一卦其旁通之卦爻之动变最终即可变为该卦,抑或最终即可通向该卦这一事实,透过一卦其旁通之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动变,来诠释该卦之辞象的唯—一条典型之例。
  我们不难发现,甲卦与乙卦相旁通,从甲卦的角度立言,甲卦的诸爻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从而通向乙卦,是一种“往”;乙卦的诸爻自初爻开始顺次发生动变,从而通向甲卦,是一种“来”。就甲卦之当下之所是而言,甲卦诸爻顺次动变而通向乙卦的过程,实际上是甲卦即将往而向与其相对待的乙卦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下才刚刚开始,因而处于将然的展开或实现状态中;乙卦诸爻顺次动变而通向甲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昔乙卦来而向与其相对待的甲卦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下业已完结,因而已经成为昔日之陈迹。是以,虞翻依据一卦其爻之动变最终即可变为它的旁通之卦,抑或最终即可通向它的旁通之卦这一事实,透过一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动变,来诠释该卦之辞象的三条典型之例,他的着眼点,就是一卦将然之往,一卦将然的向与其相对待的旁通之卦的转化,一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的物象将然的向与其相对待的旁通之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的物象的转化;他的基本诠释理念,就是在这类卦中,作《易》之圣人,具体运用了一卦将然的如上之转化的学理,并且透过这种运用,点醒人们此方面的智慧方向,启导人们举一反三,去深入契会并了悟天人宇宙万象间的将然的奇妙的互交相通,以便更好地把握事物未来的走向。而虞翻依据一卦其旁通之卦爻之动变最终即可变为该卦,抑或最终即可通向该卦这一事实,透过一卦其旁通之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动变,来诠释该卦之辞象的上述唯—一条典型之例,他的着眼点,就是一卦己然之来,一卦已然的由与其相对待的旁通之卦向该卦之转化,一卦的旁通之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的物象已然的向该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的物象的转化;他的基本诠释理念,就是在该卦中,作《易》之圣人,具体运用了一卦已然的如上何以转化而来的学理,并且透过这种运用,点醒人们此方面的慧思,启导人们举一反三,去深入契会并了悟天人宇宙万象间的己然的奇妙的互变相通,以便更好地明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并进一步能够预见事物的未来。尤有进者,在虞翻看来,作《易》之圣人,基于旁通关系,通过对一卦将然与已然的转化的揭示,启迪人们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视野,与反视过去的回溯性的视野,有机结合在一起,通透地了悟到天人宇宙万象间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无限延展中,所存在的往复循环、永无停息的奇妙互变相通关系,通透地了悟到在这种奇妙互交相通关系下所朗然展现出来的一幅时时、处处互变而相通的总体天入宇宙图景。
  当然,这里所涉及的互变而相通的旁通之卦,其彼此一往一来过程中所表征符示的天人宇宙间物象动态上的流变互通关系,一如前述,明确言之,在虞翻看来,指的就是由特定卦或爻所表征符示的两个特定相互对待的、为分别具有相近或相同品性的天人之象所组成的系统之间的动态上的互变相通关系。这种互变相通关系所着眼的,也不是个体,而是系统,是系统所展现出的物象所具有的总体品性,是具有统一的相同或相近品性的物象所组成的系统,是组成同一个系统的具有统一的相同或相近品性的物象系列,因之,这种互变相通关系所突显的,也不是简单的两个品性相反的单一物象间的对待流变而互通,而是两个品性相反的物象系统间的对待流变而互通,是两种不同总体品性间的对待流变与互通,是一起分别组成各自的系统而共同彰显出两个系统总体品性的物象间的对待流变而互通。故而,从两个这样的系统中,各分别随意挑选出一个物象,它们之间,同样也就构成动态上的相互对待而又互变相通的关系。其例则不再赘举。
  综上,虞翻透过自己独特的理解视野所发明的旁通说,其最大的理论建树,也是其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即在于,一方面,它从静态上揭示了旁通之卦间阴阳的一显一隐、对待互涵之妙,以及彼此所表征符示物象的一显一隐、对待互涵之妙;另一方面,它又从动态上揭示了旁通之卦间阴阳的流变而互通的转化之妙,以及彼此所表征符示物象的流变而互通的转化之妙。亦正因此,我们解读此一旁通说,相应地唯有从静态与动态的这两种视角切入,才能对其获致正确、全面的了悟。此一学说告诉人们,在契会一卦,解读与该卦构成互诠互显关系的该卦的卦爻辞,并进而通透地揭显该卦的内蕴时,不仅要静态地看待该卦,把握其当下之所是,而且还宜动态地看待该卦,回溯其过去之所是,预断其未来之将所是;不仅要看到该卦本身,而且还宜看到与它相对待的另一卦——此另一卦,就静态而言,它不在该卦之外,却当下即涵摄于该卦之内;就动态而言,它即是该卦所由以变来之卦抑或该卦所将变成、所将通向之卦;就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而言,它与该卦一直处于一显一隐、相互涵摄而又流变互通的状态和过程中。这些识见无疑是相当卓异的。显而易见,虞翻所发明的此一旁通说的一般性理论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包括阴阳二气在内的大人宇宙间的万象的存在与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在其存在和变化的每一时点或时段,都同时直下面对着与其相对待的另一方,此相互对待的双方,一则在静态上相互涵摄,一则在动态上互通或相互转化;它指明了包括社会人生在内的天人宇宙是一个由对待而又相互涵摄、对待而又互通流变着的万象所构成的普遍联系、永恒流转的奇妙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包括其隐而未彰的一面与朗显于外的一面,因万象流转的永恒性与绝对性,而日新又新,在此日新又新的历程中,隐而未彰的一面渐次向朗显于外的一面流转,朗显于外的一面也渐次向隐而未彰的一面转化,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使得两面的内容都在不断翻新。这就通透地诠显出了一幅有显有隐、有明有幽,显与隐、明与幽对待而互涵、对待而流转的日新又新的奇妙总体天人宇宙图景,为人们更好地把握大道,确立人道,适切地回应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一切,开拓理想的社会人生之未来,建立天人之间良性互动之机制,达致天人关系和谐之妙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为社会人生形而上的人文精神品位与形而下的现实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提供了保障。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常言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而且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虞翻的旁通说,实已闪烁出了类似思想之光芒。因此,虞翻的此一旁通说,颇富理论价值或思想价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学术文化资源,深值我们契会与借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