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转而为临卦所符示的二阳四阴的宇宙阴阳消息格局。原本是二阴四阳显,二阳四阴涵摄于此二阴四阳之下;此时则转为二阳四阴显,二阴四阳涵摄于此二阳四阴之下。 以上,我们具体分析了虞翻透过相互对待而旁通的十二消息卦中的乾卦与坤卦、复卦与姤卦、临卦与通卦,所揭示的宇宙阴阳一息一消、一显一隐、相互涵摄、流变互通的妙义。虞翻明确提及的,就只以上三对以及央卦与剥卦这一对消息卦。实则,此四对八个消息卦之外的另两对四个消息卦,亦即泰卦与否卦、大壮卦与观卦,也分别表征并符示着类似的宇宙阴阳一息一消、一显一隐、相互涵摄、流变互通之妙义,我们类而推之,即不难知晓。 透过虞翻的直接或间接开示,我们不难了悟到,虞翻以十二消息卦,揭示了如下的年复一年的十二个月宇宙阴阳消息之图景:六阳表征大之阳气之整全,六阴符示地之阴气之整全,大地宇宙间阴阳二气量等而永远保持平衡。仲冬十一月子,一阳五阴显,一阴五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复卦之象,隐一姤卦之象;季冬十二月丑,二阳四阴显,二阳四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临卦之象,隐一通卦之象;孟春正月寅,三阳三阴显,三阴三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泰卦之象,隐一否卦之象;仲春二月卯,四阳二明显,四阴二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大壮卦之象,隐一观卦之象;季春三月辰,五阳一阴显,五阴一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央卦之象,隐一剥卦之象;孟夏四月巳,六阳全然朗显,六阴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乾卦之象,隐一坤卦之象;仲夏五月午,一阴五阳显,一阳五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姤卦之象,隐一复卦之象;季夏六月未,二阴四阳显。二阳四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遁卦之象,隐一临卦之象;孟秋七月申,三阴三阳显,三阳三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否卦之象,隐一泰卦之象;仲秋八月西,四阴二阳显,四阳二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观卦之象,隐一大壮卦之象;季秋九月戌,五阴一阳显,五阳一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剥卦之象,隐一央卦之象;孟冬十月亥,六阴全然朗显,六阳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坤卦之象,隐一乾卦之象。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月之中,彰显于外与隐而涵摄于内的阴阳二气的总量,永远保持六阳六阴所示的奇妙守恒与平衡的状态和格局。而且,引而申之,在宇宙阴阳消息的任何一个时点或时段上,一显一隐的阴阳二气的总量,旨永远保持如上的奇妙守恒与平衡的状态和格局。 可见,对于年复一年的十二个月阴阳二气的消长盈虚,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往往是其彰显于外的一面,而对其潜藏于内的一面,则每每忽视了。故而,对于仲冬十一月子,人们往往仅看到一阴息而所促成的一阳五阴的阴阳消息格局,而忽视了潜藏于内的一阴五阳;对于季冬十二月丑,人们往往仅看到二阳息而所促成的二阳四阴的阴阳消息格局,而忽视了潜藏于内的二阴四阳;对于孟春正月寅,人们往往仅看到三阳息而所促成的三阳三阴的阴阳消息格局,而忽视了潜藏于内的三阴三阳;……对于孟冬十月亥,人们往往仅看到因阴气的畅然通透息长而所促成的阴气的盛大和彻然朗显,而忽视了潜藏于内的无丝毫减损的全部阳气。 实际上,依虞翻之见,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一直处在一消一息、互动流变的过程中。因此消息,因此互动,而使得阴阳二气彼此势力强弱、大小之对比,也就一直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在此状态之下,因息长而所带来的势力相对强大的一方,就压过对方而使自身伸而彰显于外;因消退而所带来的势力相对弱小的一方,就为对方所迫而使自身屈而隐伏潜藏。息长与消退的互动,先是一则令处在息长大势中的一方,由微而著、由弱而强;一则令处在消退大势中的一方,由著而微、由强而弱。势力由微而著、由弱而强的一方,随着其向著、向强程度的渐次向前推进,一则渐次推进着令自身彰显于外在光明可见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彻然朗显其自身,一则相应地渐次减退着令自身存留于幽暗不显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使自身完全脱离此一幽暗不显之境;势力由著而微、由强而弱的一方,则随着其趋微、趋弱程度的渐次向前推进,一则渐次推进着令自身隐伏潜藏于幽暗不显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使自身全然进入幽暗不显之境,一则相应地渐次减退着令自身留存于外在光明可见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使自身完全脱离此一外在光明可见之境。继之则是,由微而著、由弱而强的一方,因其息长之能达于极限而彻底实现净尽,遂由息长之大势转为消退之大势,致令自身开始了自著向微、自强向弱的流变历程,而由著而微、由强而弱的一方,则因其消退之势达于极限,遂由消退之大势转为息长之大势,致令自身开始了新一轮的自微向著、自弱向强的流变历程。势力自著而又转向微、自强而又转向弱的一方,自然也是随着其趋微、趋弱程度的渐次向前推进,一则渐次推进着令自身隐伏潜藏于幽暗不显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使自身重新全然进入幽暗不显之境,一则相应地渐次减退着令自身留存于外在光明可见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使自身完全脱离此一外在光明可见之境;势力自微而又转向著、自弱而又转向强的一方,自然也是随着其向著、向强程度的渐次向前推进,一则渐次推进着令自身彰显于外在光明可见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重新彻然朗显其自身,一则相应地渐次减退着令自身存留于幽暗不显之境的程度或比重,直至使自身完全脱离此一幽暗不显之境。双方就如此周期性地、无有止境地向前流变下去。显而易见,在双方如此向前流变的过程中,无论哪一方,趋著而外显自我,就要逐步消耗尽自身之能量,因而也就最终令自身所处的息长之大势,转为消退之大势;趋微而潜藏自我,就会逐步蓄积起自身之能量,因而最终令自身所处的消退之大势,转为息长之大势。所谓物极必反,势所必然也。阴阳二气的互动,就是透过因彼此的一消一息、一显一隐而所造成的能量消耗或蓄积之实际程度,而具体展开的。在阴阳二气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消息互动流变的过程中,在虞翻看来,就形成了天地宇宙间的一明一暗的两大力量,形成了天地宇宙间的一明一暗的两股洪流。这两大力量、两股洪流,周期性地流转着。构成明的力量、明的洪流的,既有阳气,也有阴气;构成暗的力量、暗的洪流的,亦是既有阳气,也有阴气。只是由于势力强弱大小对比的持续变化,而使得阴阳二气各自在明的力量、明的洪流与暗的力量、暗的洪流之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在发生着变化而己。他实际上是在启导人们,在审视、观照宇宙之大化时,应当牢固通透地挺立起明暗密相结合的圆通不偏的宏大深湛之总体宇宙视野,不可仅仅拘于那明的一面,不可为那明的一面障蔽住了自己的视野,而看不到同样存有无穷之奥妙、同样存有无穷之奥妙而有待人们去探寻的那暗的一面。 虞翻的上述思想,无疑是极为深刻的。《易传》的《系辞上传》曾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虞翻此处实际上给《易传》所云之“幽明之故”,加上了新的注脚,并使他所理解的天道的具体展开与展现,得到了通透的诠显,全幅敞亮了人们对于天道的理解视野,使得人们也能够顺着他的理路,通透地了语天道之所是及其具体展开与展现。 十二消息卦之外,尚有五十二杂卦。从消息卦生杂卦的卦变说的角度切入,结合旁通说,来理解此五十二条卦所表征并符示的内容,那么,我们也不难知晓,作为消息卦变化形态的这五十二杂卦,其所表征并符示的,乃是更为复杂的宇宙阴阳消息之隐显情状,乃是更为复杂的宇宙明暗两大力量、明暗两股洪流之特定表现样态。十二消息卦表征并符示着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各月阴阳消息的基本情状或常态情状,而由消息卦变来的的其他五十二杂卦(究极言之,所有杂卦皆由消息卦变来)所表征并符示的,则是十二个月各月阴阳消息的复杂变化情状,这些复杂变化情状,实际上是因由十二消息卦所表征并符示的十二个月各月阴阳消息的基本情状或常态情状发生变化后,所派生出来的。例如,作为一阳之息卦的复卦,表征并符示着仲冬十一月子阴阳消息的基本情状或常态情状,而由复卦所变来的杂卦,则表征并符示着仲冬十一月子阴阳消息基本情状或常态情状发生变化后的诸般阴阳消息之复杂情状。由此,依循虞翻的卦气说与旁通说理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十二消息卦所表征并符示的,是十二个月各月阴阳消息的基本的或常态的隐显情状,是十二个月各月宇宙明暗两大力量、明暗两股洪流的基本的或常态的表现样态;而由消息卦变来的五十二杂卦,其所表征并符示的,则是十二个月各月阴阳消息的基本的或常态的隐显情状发生变化后的复杂隐显情状,是十二个月各月宇宙明暗两大力量、明暗两股洪流的基本的或常态的表现样态发生变化后的复杂表现样态。 综上所述,在阴阳消息的卦气说的学术理解视野之下,并整合进旁通说的理解视野,虞翻透过十二消息卦以及由十二消息卦所变来的另外五十二杂卦,通透地诠显了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宇宙阴阳一息一消、一消一息、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涵摄、流变互通之深意与妙义,通透地诠显出了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总体宇宙阴阳消息图景。可以说,阴阳消息意义上的旁通说,使卦气说得到了空前的升华,而且使卦气说获得了完整圆融的意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若不惜助虞翻的旁通说,人们是很难真切完满的契悟到虞翻所理解的卦气说之妙义的。 三示物象之涵摄 在旁通说的学理氛围下,借助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虞翻不仅通透地诠显了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宇宙阴阳一息一消、一消一息、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涵摄、流交互通之深意与妙义,不仅通透地诠显出了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总体宇宙阴阳消息图景,而且还进一步通过对每一卦所表征并符示的阴阳消息之外的当下之所是及其可能的将来之所是,以及卦与卦所表征并符示的此等当下之所是间的密切关联的诠显,几近通透地诠显出了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阴阳消息之外的各种事象之间的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对待、相互涵摄、流变互通之深层奇妙关系,并由此而几近通透地诠显出了一幅完整而奇妙的天人万象间有隐有显、对待涵摄、流变互通的总体宇宙图景。 在本节及下一节,我们即具体探讨一下虞翻究竟是如何借助卦与卦之间的旁通关系,通过对每一卦所表征并符示的阴阳消息之外的当下之所是及其可能的将来之所是,以及卦与卦所表征并符示的此等当下之所是间的密切关联的诠显,而几近通透地诠显出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阴阳消息之外的各种事象之间的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对待、相互涵摄、流变互通之深层奇妙关系,并由此而几近通透地诠显出一幅完整而奇妙的天人万象间有隐有显、对待涵摄、流变互通的总体宇宙图景的。 本节主要探讨静态对待涵摄义上的相关内容,下一节则集中探讨动态流变互通义上的相关内容。 在已有易学学术资源的基础上,虞翻确立起了“《赐》含万象”的《易》象说理念,成为他之诠释卦所表征符示物象的基本指导。虞翻易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空前绝后地大量运用《周易》经传原有卦象、尤其是众多经传而外的经卦与别卦“逸象”,以及各种互体、连互之象和“半象”,以释卦诠《易》,这就透过诠释《周易》经传的具体运作,对“《易》含万象”这一命题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并由此而使虞翻成了易学发展史上易学象学的最为典型的代表。 在诠《易》的过程中,虞翻就本着“《易》含万象”这一基本理念,诠解着《周易》经传;他透过卦与卦之间的旁通关系,诠显出两种旁通妙义下卦所表征符示的相关物象间的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对待、相互涵摄、流变互通的奇妙关系,以此而透过六十四卦、透过《周易》经传之整体,几近通透地诠显出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各种事象之间的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对待、相互涵摄、流变互通之深层奇妙关系,并由此而几近通透地诠显出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有隐有显、对待涵摄、流变互通的总体天人宇宙图景。 以下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在静态对待涵摄的旁通妙义下,虞翻是如何诠显出天人宇宙间的万象其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相互对待、相互涵摄之深层奇妙关系,并由此而诠显出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有隐有显、对待涵摄的总体天人宇宙图景的。 通观今存虞氏《易注》,我们不难发现,立足于旁通关系,借助于一卦与其旁通之卦间的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的相互涵摄关系,以一卦所内在地涵提着的其旁通之卦的辞象,诠释该卦之辞象,这是虞翻以旁通说诠释《周易》经传最常见、最具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