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易学论文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应用卦气对一年四季进行解释
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经络的本质…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易经》的…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
在全面理解《周易》后再各取…
《周易》价值的定位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周易信息预测与要素侦破分析
学习周易文化,提高科学文化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易之太极 【字体: 】      ★★★★
易之太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20:10:39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易之太极

萧维佳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易是描述“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运动系统”(也可简称爲“太极系统”)的逻辑模式。与通用的逻辑相对照,它有许多的不同。它爲中国古人所独发,爲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它的浇灌和渗透;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中一切重点内容,不论显密,从根本上受其指导;直至今日,哪怕时不时受到强大的排挤,它以其“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固有本性,伴随我们进入21世纪,并且引起全世界包括尖端科学家们在内的智慧领域日益广泛的关注。至於中国人自己,包括不曾听说过“易经”的民衆,在其各层次的意识、行爲和交往中依然受其莫名的左右。真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令人难免疑惑的是,现代文史哲经政对易的理解、消化、阐述与把握,爲何如此吃力?甚至许多在易学殿堂里作学问的专家学者,更不必说许多浅尝即止的易学爱好者,爲何也捕捉不到易的真义?

  很显然,需要面对现代人,尽最大可能把易的纲目用通俗易懂的现行语言说清楚,而後可望有所进展。可惜,这需要尖断智慧群体的长期努力,非个人的能力所及,更非一篇文章可容。笔者才疏学浅,平时不轻爲书,动起笔来手不应心。而今时间紧迫,万般无奈,勉强提一点尝试性线索,只能视爲急就之作。

  开门见山:太极是易之纲,纲举而目张。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挂者,乃至其千变万化,以及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皆出入太极,皆从太极派生,都是太极“以下”的大小各目。易之宗旨,是从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出发,把事物的阴阳刚柔变化全方位作出立体的展开,从中捕捉太极及其完整的运动轨迹,以便在不违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在不论事物之巨细当中,把握和利用事物整体综合变化的契机。可惜历来论阴阳者多,而论太极者少,且多含糊隐晦,令人难以理喻。笔者认爲,有必要对太极概念内涵作出进一步研究。

 

  问题

  问题往往发生在人们以爲没问题的地方。比如,老子的最高哲学范畴,历来学者“理所当然”地认定是道;他们似乎无意中忽略了老子自己有关“道法自然”的论述,即“自然”的地位在老子那里比“道”更高这一事实。由此演出了数不尽的误会……


  太极=阴阳?

  围绕太极概念的论战,在中国思想史上亦可谓波澜壮阔。不料,宋代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极及其一些门徒,出於他们顽固的哲学偏见,从根本上篡改、搅乱了太极概念本义(诸如“阴阳即太极”、“太极本无极”之类,且把太极、理、道混爲一谈),并且延误至今。

  因此问题出在人们容易在太极和阴阳之间划上等号(在太极和无极之间也划了等号或约等号,但这是另一层问题)。这也难怪。“系辞”上不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吗?“黄帝内经”上不是也说“法于阴阳和於术数”(“上古天真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应象大论篇”)吗?这类权威之说不胜枚举,加上前述历代各论充满繁琐隐晦的论述,足以使人如坠入云里雾里,遂把阴阳、太极混爲一谈,进而把太极架空,或者干脆置之脑後,留下似乎“好说好解”的阴阳来把玩。


  语言可以“说破”真理吗?

  问题更出在人们迷信语言,坚信语言可以描述一切、揭示一切,相信“只要把文章作通、读通”,即可得到真理。语言当然是人类思维和交往决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这工具不论有多麽伟大和了不起,它毕竟不是唯一的工具,更不是全能的。其实,我们往往忽视最日常的生活经验:语言描述的音乐,我们能听到它吗?语言描写的画面,我们会看到它吗?语言形容的舞蹈,我们有能力感受它吗?音乐、绘画、舞蹈,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语言局限性的旁证。语言对它们的描述无法代替它们本身。人们描述表达身心感受和自己的精神世界,普遍感到吃力,即使历代文豪也不例外,这也是语言手段无法完全满足人类需要的表现。人们大量使用语言类比手段,也是试图超越言不尽意的局限,来传达“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更何况面对人类通过挖掘并发挥身心潜能所获取的真知。“系辞”有言:“易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动,感而随通……”;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佛言:“不可说”。他们都是在说,有一些事物,只有在特殊的意识状态下、通过身心体悟的方式才有可能被认识。而後若想用语言来表达,则无法完全,甚至只要试图表达,就一定走样。就是说,语言不可能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事物,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这是因爲人类语言运用词汇和概念来描绘事物,而词汇和概念不等於事物本身;它们之间存在公认的差别,智慧层次越高,对这个差别的认识越深刻(此题尚待另论)。这更是爲什麽纯逻辑思维的研究和描述,面对通过身心并悟的途径所得到的任何认识成果,必然表现出无能爲力,而且必然闹笑话的根本原因。


  神秘主义?

  即使以上这种明显的道理,也被人常常指责爲奇谈怪论,神秘主义,僞科学。其实,在真诚、诚实的实践者那里,所谓“神秘主义”并不神秘。他们只不过是面对特殊领域和特殊对象,不得不尽其所能,开发、利用并且不断改进特殊的工具和技术,来进行科学实验。在这样的科学园地里,因爲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外在检测和反馈手段,所以更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更容不得半点虚僞;至於身心细微处,一丝一毫的真僞皆於性命悠关,开不得半点玩笑,耍不得一顶点滑头。这里通行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警告。而且,越是名利之徒,越无希望“达标”;大成者多在默默无闻中耕耘终生。他们留传的豪言壮语足以感天动地:“永做他乡之客,永无悔改之心”,“此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爲也”!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领域里的精华,正是历历代代无数勇士在这条特殊的科学实践道路上不畏艰险、前赴後继、共同积累的璀璨无比的成果。


  僞科学?

  至於真僞,人间何处不在?任何真理都是在辨别真僞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传统科学和现代科学都不例外。科学界内部亦不乏僞科学之徒,即使严肃的假说,也是常被推翻,这并不影响科学的辉煌与光荣。传统科学亦然。惟因後者的特殊性,辨别真僞的难度更大而已。难在何处?难在它比现代科学更深入人的主观世界,即人的身心和精神世界。它是在那里面进行科研的(对象、工具和主体一概在人的内部,自分爲主、客体自我;主客同时改进,身心之内方方面面“互爲师徒”、互相验证;还要保持阶段性以及整体的和谐,还要落到实处;没有到达主客观无差别的境界之前,时时处处防危虑险……何其难哉!)它不仅通过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且也在人的身心内部关系中挖掘开发著人类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体系对人的意识状态和心理定势,对他的自我感觉乃至生理状态、以及他对外界的判断、反应与操作,有著不容忽视的、常常甚至是决定性的指导和限制作用。人是潜力极大的信息处理器,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然而信息处理的层次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内外界的探索能力。物质科学借著对外界的研究反馈性地认识、改造并提高人的主观素质,这条路无疑是正确的,业已结出硕果;中国古人除此之外还开辟了直接改善“信息处理器”的道路(自我修炼),内外双轨作业,创建“人、社会、自然”相统一的“人天观”。


  科学无须自我突破?

  这样一个系统的认识方向,对人类世界的今天和未来都日益显示其极爲重大的意义。现代科学非但不该排斥它,而是理应以友好的态度介入其中,特别是应该以其固有的科学精神坚决闯入人的身心世界和精神领域,再建新功。不言而喻,对象不同,方法和工具也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整体结论也难免不发生很重大的变化。但这正是科学无法回避和必然要发生的自我突破。这是在研究对象上从片面走向全面,因而也是科学自身空前壮大的伟大机遇。


  科学不需要觉醒吗?

  科学片面地重视物质经济和政治,实在是忽略以人爲本的中心。当今世界生态平衡的被破坏,首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副産品。而且其正负之间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颠倒趋势:挽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至於生命和精神天地,科学更负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否则,古往今来一切真人探索身心科学的努力成果会遭到排斥和埋没,而这个指挥人们态度和行爲的身心、精神领地,永远会留给形形色色的精神骗术和邪教!物质科学及其哲理已经探索到物质世界宏微会合处,在生物学上也大有进展,这都是令人惊叹的成果。但是,若不是进一大步,从人的生命、心理和精神“内部”也取得充分的发言权,则非但永远也斗不过在那科学空白之地肆无忌惮玩弄人类的、形形色色的骗子和邪教头,而且由於科学家自己在这一大领域理的愚昧无知,必然会“脏水、孩子一块倒”,即在正当反击的同时,也会“理直气壮”地去扼杀真理,或者也难免被骗子所愚弄。从某种意义上讲,黑暗之猖獗,正是光明所不及之处。因此,科学也急需觉醒!

  提及上述问题,实属无奈,否则无法转入正题。

 

太极

  那麽,究竟什麽是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这是笔者所见过有关“太极”一词最爲精辟而深刻、最完整最全面的经典论述:既言简而意赅,又无一丝含糊;其言之精湛,足以自我作古。令人近乎难以置信、也是令人深思的是,这一几乎无法追其极的精言,并非来自哲学史册中有一席之地的学者,而是出自有学问的太极拳练家,即明朝“太极拳论”的作者王宗岳笔下。可见名垂青史的哲理大家,也有不及练家之处。


  无极、太极

  太极者,虽无极而生,但“无极”与今之所论“易”之太极无关。这是由于易的体系不涉及无极,而以太极、阴阳爲界。故此暂略。


  太极不等于阴阳

  太极是“阴阳之母”。太极不等于阴阳。哪里有母亲“等於”子女的道理!因此,太极=母亲,阴阳=子女。


  已判、未判

  “未判”之说也来自古人,“已判”之说藏在其中。所谓太极是“天地未判”、“阴阳未判爲太极”。以往,这里也有一些混乱的说法。一说,天地未判之前有太极而无阴阳,而已判之後,则只有阴阳而没有太极;二说,天地未判时只有太极,而已判之後,既有太极、又有阴阳;三说,天地以前也没有太极,天地判後才有了太极、进而有阴阳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在古人那里,天地是最大的阴阳;而“判与未判”,正是太极与阴阳之间的界限。

  “已判”,是已经分开、迹象昭著,可以分辨、认知并且加以判断、评定(进而可以操作)的意思;“未判”,是几无迹象,只有些微的先兆、却尚未分开、尚处於不容易分辨清楚的状态、因而难以判断、评定(因而不容已操作)的意思。

  “未判”不是纯粹而完美无瑕的“一”,而是“一”开始出现微量分化的初始状态(事物发生的先兆),或者是所存微量分化的终结状态(事物即将的灭亡);同时,这“一”之微量分化状态,作爲一种微妙而固定的机制,伴随事物生盛衰灭的全过程。

  易之“系辞”有言:“阴阳不测之谓神”。所指的并非神学的神,而是指如下两层意思:一是,有形迹可寻的阴阳,在没有被发现和把握之前,本来就已经显得变化莫测;而阴阳未判、几无形迹可寻的太极变化,则更是显得神秘莫测。中国话至今用“神”字来形容显得令人不可思议的智慧、现象和高水平的技能:“运兵如神”,“神机妙算”,“不知道怎麽搞的--神了!”,“神出鬼没”,“鬼使神差”,“出神入化”,“神枪手”──不论是褒是贬,都是表示无踪迹可寻,无法捕捉,无从测定,不可理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