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易学论文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应用卦气对一年四季进行解释
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经络的本质…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易经》的…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
在全面理解《周易》后再各取…
《周易》价值的定位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周易信息预测与要素侦破分析
学习周易文化,提高科学文化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隐显涵摄与流变互通——论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意蕴 【字体: 】      ★★★★
隐显涵摄与流变互通——论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意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20:10:37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坤卦旁通于乾卦;大有卦旁通于比卦,比卦旁通于大有卦。
  当然,京房之前,在相关学者所阐发的阴阳消息学说中,早已包含了类似的阴阳飞伏、隐显意蕴。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司马迁《史记.律书》在“广真风居北方” 段中所云“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以故,两宋之际的易学家朱震,在所著《汉上易传》卷九诠释《说卦传》巽“其究为躁卦”时,曾经指出:“巽三变成震。举震、巽二卦以例余卦,天地万物,无有独立者,极则相反,终不相离,以其不可离也。司马迁《律书》曰:‘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京房论八卦飞伏,虞翻论伏爻,郭模又论伏爻纳甲,其说皆源于此。”而在同书卷一诠释《乾卦》六爻的《小象传》时,朱震又说:“伏爻何也?京房所传飞伏也。乾坤、坎离、震巽、兑(此字当属衍文)艮兑相伏者也。见者为飞,不见者为伏。飞,方来也;伏,既往也。《说卦》‘巽,其究为躁卦’,例飞伏也;太史公《律书》曰‘冬至,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此论复卦初爻之伏巽也。”因此,京房创立飞伏说时,受到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所渐次积淀下的相关阴阳消息学说的影响;虞翻之能创立起旁通说,同样也必定还曾深受过京房之前、乃至京房前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相关阴阳消息学说的影响。因为,如以十二消息卦诠释、表征司马迁以上之析论,则,冬至所在的仲冬十一月子,一阳息而显,一阴则转而潜伏于其下,成—一阳之恩卦复卦。所谓“一阴下藏,一阳上舒”也。复卦下体为震卦,震卦显,与其相对待的巽卦就潜伏于其下。此又朱震“此论复卦初爻之伏巽也”之所指也。
  通观今存虞氏《易注》,我们不难发现,虞翻所发明的这一旁通说,其所彰显的,主要是一种阴阳相互涵摄、卦与卦、卦象与卦象(以及两卦对应爻象间)相互涵摄的深刻思想。
  阴与阳相对待,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别卦间,其所有同位之爻皆两两相对待,其下卦体与下卦体、上卦体与上卦体也因之而两两相对待,其内中对应的互体、连互之象也因之而相对待,进而,两整个别卦的卦体亦皆相对待。只是在虞翻看来,旁通之卦间的这种相互对待关系,并非一种截然互斥、不可并立的关系,恰恰相反,却主要是一种一显一隐、相互涵摄的关系!依他之见,阴中涵摄着阳,阳中涵摄着阴。而两种基本爻画,是阴阳的表征符号,卦爻画又表征和符示着各种物象及物象状态,因此,虞翻认为,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别卦间,一卦任一爻位上的阳抑或阴,涵摄着另一卦同一爻位上的阴抑或阳;一卦的卦爻之象(涵盖所有爻象、下上二体之象及所有互体、连互之象,下同),涵摄着另一卦的对应卦爻之象。
  细而思之,将视线放到旁通说的上揭易理内涵,把它再与京房的飞伏说作一番深层的较相比观,我们即不难发现,飞伏说所关注的,是一卦中的相关爻的隐显问题,进而是一卦中的相关卦的隐显问题,进而是一卦的隐显问题,进而是一卦的相关卦爻之象的隐显问题;旁通说所突显的,则是两别卦间,一则其卦爻相互对待,一则其卦爻及卦爻之象又相互涵摄的密切关系。前者所及的对象是一卦,后者所及的对象则是两卦;前者所诠说的是一卦自身的情形,后者所诠说的则是两卦间的关系,是两卦间的一种特殊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种象数学说之间,自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此两种象数学说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同样也是相当明显的。就飞伏说而言,如飞伙所诠说的是一别卦的隐显问题,则所显者为该别卦、为该别卦的卦爻及卦爻之象,所隐者为与其相对待的另一别卦、为另一别卦的卦爻及卦爻之象,而此两别卦间,在虞氏那里,即构成互为旁通的关系。此其一。其二,京氏所云之伏,其意涵已与涵摄相差无几,一别卦下伏有与其相对待的另一别卦、伏有与其相对待的另一别卦的卦爻及卦爻之象,而此两别卦间,在虞氏那里,又构成互为旁通的关系,则由京氏所云之伏,导出虞氏所言之旁通卦间的相互涵摄关系,当属较为自然而然、不甚难就之事。就旁通说而言,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别卦,它们各自自身也存在一个飞伏、隐显的问题。两别卦中的任何一方,所显者为其自身、为其自身之卦爻及卦爻之象,所隐者则必系与其相旁通的另一方、必系与其相对待的另一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是以,一卦所伏之卦,与该卦的旁通之卦,必系同一卦。且在虞氏那里,伏这一义例,有被统摄于旁通义例之下的明显倾向:相互旁通的两卦之间,存在着相互涵摄的密切关系,其中,甲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涵摄着乙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因而其下就隐伏着乙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乙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涵摄着甲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因而其下就隐伏着甲方的卦爻及卦爻之象。有涵摄而方有所谓隐伏也!以上所作之析论,也更能进一步证明,产生于前的京氏的飞伙说,必定对出现于后的虞氏的旁通说的创立,发生过重大而颇带关键性意义的影响。而且,由京氏的飞伏说,到虞氏的旁通说,其所展露的,无疑是一条思想深化与升华的历程,后者的推出,不但包容了前者的易理意涵,而且在此基础上,更有所突破、有所拓展。
  再者,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卦之间,除了具有上述相互涵摄关系之外,在虞翻看来,尚存在如下之关系,即,一卦透过爻的动变,最终即可变为另一卦,抑或最终即会通向另一卦。这无疑为《周易》的“变易”之义,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虞翻所发明的旁通说,其基本易理内涵,主要就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一即旁通之卦间静态上的相互涵摄关系,一即旁通之卦间动态上的动变而相通关系。虞翻正是基于旁通说的这两个方面的基本易理内涵,在互为旁通关系的卦之间具有此两方面的关系的意义上,使用旁通说,以之诠《易》、论《易》的。
  我们认为,如将震卦与巽卦一对包括在内,虞翻总共揭示了《周易》六十四卦中十八对、三十六卦彼此之间的旁通关系。但是,在他的学术理解视野内,我们可以肯定无疑的是,另外的十四对、二十八卦彼此之间,同样是存在着密切的旁通关系的。当年的虞翻,必然既存在过以卦气说彻然打通《周易》经传所建构起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强烈学术企向,也存在过以旁通说彻然打通《周易》经传所建构起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强烈学术企向,只是由于受到依经立注、注不破经的注经原则或理念的囿限,使得他的后一学术企向没能完全实现,因而未能充分地展示他在这一方面的高度精妙的易学智慧。依照他的诠《易》理路,《周易》经传明确昭示出旁通说的蕴意时,他才以旁通说的学理诠显之,否则,就不提及在他看来实际上是处于蕴而未得发状态中的《易》之旁通之妙义。出于同样的原因,即使在以上所提及的诠及旁通关系的诸卦中,虞翻也没有通体运用旁通说诠显相关卦的意蕴;有时在一卦中,部分地诠及了因该卦旁通于另一卦而所具有的意蕴,但在诠释另一卦的意蕴时,则只字未提其在旁通说视野下的意蕴,例如,他之诠及蒙卦与革卦的旁通关系,只是在诠释《革卦》时提到,只是在诠释《革卦》经传时部分地诠显了该卦在旁通说视野下的意蕴,但在诠释《蒙卦》经传时,则丝毫未提及《蒙卦》在旁通说视野下的意蕴。纵然如此,虞翻透过其借助旁通说而对《周易》经传所作之注,实已启导人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旁通说的学术理解视野,通透地了悟《周易》经传遍及六十四卦的已发与未发的旁通之妙义。
二彻显消息之妙义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现在即可转入到对虞翻如何具体运用旁通说以诠《易》、论《易》问题的探讨了。借助这种探讨,我们所要揭示的是,虞翻究竟是如何透过旁通说,几乎通透地诠显每一卦所表征并符示的当下之所是及其可能的将来之所是,诠显卦与卦所表征并符示的当下之所是间的密切关联,乃至几乎通透地诠显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各种事象间的“对待”、“旁通”关系,并由此而诠显出一幅完整而奇妙的“对待”、“旁通”的总体天人宇宙图景的。
  这里首先探讨一下虞翻透过旁通说所诠显的大宇宙阴阳消息之妙义,以及由此所诠显的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总体宇宙阴阳消息图景。
  在卦气说的学术理解视野之下,虞翻认为,十二消息卦表征并符示着年复一年的十二个月阴阳二气的基本消息情状。自复卦而临卦而泰卦而大壮卦而央卦而乾卦,这六个息卦所表征并符示的,是乾阳在坤阴盛极而通体豁显之后逐渐息长,直至盛极而通体豁显的过程,是天之阳气在地之阴气盛极而通体豁显之后逐渐息长,直至盛极而通体豁显的过程;自姤卦而通卦而否卦而观卦而剥卦而坤卦,这六个消卦所表征并符示的,是坤阴在乾阳盛极而通体豁显之后逐渐息长,直至盛极而通体豁显的过程,是地之阴气在天之阳气盛极而通体豁显之后逐渐息长,直至盛极而通体豁显的过程。而在旁通说的学术理解视野之下,虞翻又进一步揭示了十二消息卦所表征并符示的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处在消息过程中的阴阳,其一显一隐、相互涵摄之妙义。
  前已述及,于《京氏易传》卷上,在诠释《乾卦》时,京房曾经揭示过乾阳与坤阴的一显一隐、密切相连之深意,称:“六位纯阳,阴象在中。……阳实阴虚,明暗之象,阴阳可知。”在京房看来,阳的全部,由六爻纯阳的乾卦符示出,乾卦的六爻,就表征着阳的全部;阴的全部,由六爻纯阴的坤卦符示出,坤卦的六爻,就表征着阴的全部。当下乾卦显,坤卦就全然处于隐伏状态,蕴示着阳的全部当下全然朗显,阴的全部则全然处于隐伏状态。阴的全部全然处于隐伏状态,并不意味着阴的全然消失,只是说它隐伏潜藏而不显,处于盛阳之下而己。由此亦可推知,如若当下坤卦显,乾卦就全然处于隐伏状态,蕴示着阴的全部当下全然朗显,阳的全部则全然处于隐伏状态。阳的全部全然处于隐伏状态,同样并不意味着阳的全然消失,只是说它隐伏潜藏而不显,处于盛阴之下而己。因此,于《京氏易传》卷上,在诠释《坤卦》时,京房又称:“阴中有阳,气积万象。”在京房所诠显的乾阳之整全与坤阴之整全、阳之整全与阴之整全一显一隐、密切关联之妙义的基础上,虞翻以鲜明的卦气说的学理氛围通体笼罩下的旁通说的学术理解视野,全面诠显了基于乾阳与坤阴之整全所表征并符示的天之阳气之整全与地之阴气之整全的阴阳二气消息流变、一显一隐、相互涵摄之妙义。
在虞翻看来,自从太极抑或太一分化为天地两仪之后,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量等而平衡。究极言之,天地宇宙间,凡阳气皆本于天,而属天之阳气,凡阴气皆原于地,而属地之阴气;六爻纯阳的乾卦,表征并符示着天,表征并符示着天之阳气之整全,乾卦的六爻之阳,就是天之阳气之整全的具体表征;六爻纯阴的坤卦,表征并符示着地,表征并符示着地之阴气之整全,坤卦的六爻之阴,就是地之明气之整全的具体表征。由乾卦所表征的天之阳气之整全,彻然朗显于孟夏四月巳;由坤卦所表征的地之阴气之整全,彻然朗显于孟冬十月亥。
  进言之,依虞翻之见,由乾坤两卦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妙义可知,孟夏四月巳,六爻纯阳的乾卦所表征的天之阳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朗显,此时的由坤阴所符示的地之阴气,虽然被阳气消剥净尽,但是,此所谓消剥净尽,并非指为阳气所彻底消灭,而是指盛极的天之阳气,令地之阴气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全然隐伏潜藏而涵摄于盛阳之下,而并未发生丝毫的减损;此时,显的六阳所表征的天之阳气之整全,与隐的六阴所符示的地之明气之整全,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仍各自守其恒,且彼此间仍保持平衡状态。盂冬十月亥,六爻纯阴的坤卦所符示的地之阴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朗显,此时的由乾阳所表征的天之阳气,虽然被阴气消剥净尽,但是,此所谓消剥净尽,同样并非指为阴气所彻底消灭,而是指盛极的地之阴气,令天之阳气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全然隐伏潜藏而涵摄于盛阴之下,而并未发生丝毫的减损;此时,显的六阴所符示的地之阴气之整全,与隐的六阳所表征的天之阳气之整全,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仍各自守其恒,且彼此间仍保持平衡状态。
  而由乾坤两卦动态上的互变而相通之旁通妙义可知,坤阴息、乾阳消,则使六爻纯阳之乾卦最终通向六爻纯阴的坤卦;乾阳息、坤阴消,则使六爻纯阴之坤卦最终通向六爻纯阳的乾卦。是以,在诠释《坤卦》初六、六五两爻之《文言传》时,虞翻两次点出“以乾通坤”,谓本系六爻纯明之坤卦,阳息则阴消,阳自初爻渐次息长,息至上爻则成六爻纯阳之乾卦,坤卦则消尽矣,是所谓坤通于乾;本系六爻纯阳之乾卦,阴息则阳消,阴自初爻渐次息长,息至上爻则成六爻纯阴之坤卦,乾卦则消尽矣,是所谓乾通于坤。此所表征并符示出的实际意蕴则是,天之阳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朗显于孟夏四月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