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代指谋算。卦象中最多见的就是“马”,可见易学与“马”的密切关系。依《说卦》,乾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鑘足,为作足,坎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周易.坤》云:“利牝马之贞。”干宝注:“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 “四马”当指四数,即七八九六。《汉书.律历志上》云:“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 相传河图绘有八卦,故典籍中有“马负河图”之说。《礼记.礼运》云:“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文心雕龙.正纬》云:“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 筮法通于神明的根本原因就是“数”。《釽冠子.世兵》云:“道有度数,故神明可交也。”人类依靠数字来把握自然法则。如《孟子.离娄下》所云: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帛书《系辞》云:“见乃谓之马,刑谓之器。”数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可以感知,但无形体,故帛书《系辞》云: 是〔故〕夫马,圣人具以见天下之请,而不疑(拟)者刑容,以马其物义,是故谓之马。 今本作“而拟诸形容”,删一“不”字,其义大谬。 (三)马与易和位 帛书《系辞》中有的“马”字,今本不是“象”字,可借以核验本文前面的论述。 帛书云“生之谓马”,今本作“生生之谓易。”“马”仍当解释为数。《汉书.律历志上》云:“数者,……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两相对照,知汉代思想中可以将“易”理解为“数”。今本《系辞》云:“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释文》云:“序,虞本作象。陆注:序,象也。京注:序,次也。”故“四象”又作“四序”,“易之序”即“易之数”。《礼记.月令》云:“其数八。”郑玄注:“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今本《系辞》中“易之序”一段,帛书残损,有可能是作“易之马。”《左传.僖公十五年》云: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杜预注云: 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可以知吉凶。 由此可见,帛书《系辞》中以“马”代“象”,可能更符合筮法。 帛书又云:“天地设马,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今本作“天地设位”。此处“马”指度数,“位”指刻度,其义相通。《周易.节.象》又云:“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又如帛书《系辞》又云:“成马之谓键,教法之谓川。”键是乾卦,“成马”如言“成位”,如同《周易.乾.彖》所云:“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二 帛书《系辞》的另一重要异文,是今本中的“太极”,帛书写作“大恒”。饶宗颐师认为“易有大恒”一语,“是汉以前《系辞上传》的原来面目”, 〔3〕 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处极可能写作亟,故与当时所写恒形近。” 〔2〕 马王堆帛书中屡见“天极”一辞,其义当同于“太极”,表明帛书抄写者对于“太极”的概念并不陌生。帛书《称》云: 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极,厩数而止。 帛书《经法.国次》云: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过极失〔当〕,天将降央,人强朕天,慎辟勿当,天反朕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必尽天当。 “天极”也见于传世文献。《管子.势》云: 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莫能代。 “天极”或称“时极”。如帛书《称》中有一句话与上引《管子.势》同义,其文云: 时极未至,而隐于德,既得其极,远其德。 “大恒”如同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包含“常无”和“常有”。《老子.道经》云: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恒、常同义。《管子.白心》云:“置常立仪,能守贞乎。”《春秋繁露.阴阳义》云: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故宇宙间的“大恒”就是“易”。《礼记.祭义》云: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 卜和筮都有“大恒”。《礼记.曲礼》云: 凡卜筮,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 郑玄注云:“命龟筮辞,龟筮于吉凶有常,大事卜,小事筮。”所谓泰龟与泰筮之“常”,就是“大恒”。帛书《黄帝.雌雄节》云: 皇后屯鈝,吉凶之常,以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乡。 又如《仪礼.少牢馈食礼》云: 命曰:假尔大筮有常。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享。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初期,《仪礼》传自鲁人高堂生,可知他所见到的流行筮法中当有“大恒”,而鲁地使用《周易》见于《左传.昭公二年》,晋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然后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西周占卜所用甲骨已有发现,可依实物来考察“大恒”的意义。陕西扶风齐家村曾出土一版龟腹甲,编号(H3〔2〕.1),该版共四条刻辞,以中央千里路为界,分刻于左右上下,《周礼.卜师》云:“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该版所刻四条卜辞是: (1)思即于休命。(左上) (2)思即于永冬。(右上) (3)保贞,宫,吉。(左中) (4)此由亦此亡,用由逋妾。(右下) 左上与右上的两条刻辞就相当于《礼记》所说的“假尔泰龟有常”。“思”,表示占卜者的愿望与要求。《尔雅.释诂》云:“愿,思也。”“即”,《诗经.氓》云:“来即我谋。”郑笺云:“即,就也。” 《说苑.辨物》云:“夫占变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休命”和“永冬”如同古代道论所说的“有”和“无”。《周易.大有.象传》云:“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上离下乾,《说卦》云:“离为乾卦。”又云:“乾为天。”《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离为火,《白虎通.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乾阳之气精刚自动,化成万物,此即“休命”。《周易.归妹.象传》云:“君子以永终知蔽。”归妹卦上震下兑,震东兑西,象日月运行,终而有始。《释名.释亲属》云:“妹,昧也,谓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归妹是归入玄冥之义,即《老子.道经》所云:“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阴阳变化之道,生物而不为物,功成身退,故曰“永终”。 “休命”、“永终”即古代的性命之学,《白虎通.情性》云:“性者,阳之施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云:“命者,性之终也。”《周易.说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大恒”的观念,商代就已经有了。殷墟卜辞中有“王恒”。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故“王恒”即“大恒”。武丁时代的宾组卜辞中有: 《合》40437:王恒易即。 贞王恒易即。 贞王恒易即。 “易”,读为赐。“即”字之意全同于上引两周甲骨刻辞(H3〔2〕.1)。古人认为满意的占卜结果是上天的赐予,故曰“王恒易即。” 《吕氏春秋.大乐》云: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而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太极”即“太一”,而“大恒”近于“天常”。 三 今本《系辞上》五章云: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此句讲天道。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云: 若阴阳造化,鼓铸万物,无声无臭,无方无体,故不与圣人同忧。 显藏义同于有无。《老子.道经》第十一章云:“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九章云:“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汉代流行的《系辞》中,这句话多同于今本。如陆贾《新语.道基》云:“圣人成之,所以能统物通变,诏情性,显仁义。”《汉书.翼奉传》云:“故曰:‘显诸仁,臧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颜注云:“道周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不知,故曰藏诸用也。”有些学者据帛书而怀疑今本此句有误,是不正确的。 帛书《系辞》云: 圣者仁,壮者勇,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几。 “壮者”指壮士。宋玉《大言赋》云:“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荆轲《易水歌》云:“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可包括志士和勇士。《孟子.万章下》云:“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论语.卫灵公》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有道义,可以为信仰献身,故《孟子.告子》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勇”基于“义”。《论语.为政》云:“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宪问》云:“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墨子.经上》云:“勇,志之所敢也。”《国语.周语》云:“以义死用,谓之勇。”《管子.水地》云:“折而不挠,勇也。”仁和勇如同仁和义。如《孟子.告子上》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离娄》云:“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儒家提倡仁和勇。《论语.子罕》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中庸》云: 或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国家矣。 仁勇和知,是知与行的关系。《礼记.中庸》又云: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仁勇如同文武之道。帛书《经法.君正》云: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帛书《易之义》云: 故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是故柔而不狂,然后文而能胜也,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 《孟子.梁惠王上》云: 孟子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者以暇日修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