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易学论文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应用卦气对一年四季进行解释
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经络的本质…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易经》的…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
在全面理解《周易》后再各取…
《周易》价值的定位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周易信息预测与要素侦破分析
学习周易文化,提高科学文化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字体: 】      ★★★★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20:09:11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反,达到“会通”而得到解决。所以,在王夫之看来,矛盾双方的“对立”而“极”,正意味着矛盾双方地位必然发生转化而走向矛盾的解决,这是事物的发展和进步,故提倡“君子善其交而不畏其争”(《周易外传.未济》)。告诫人们不应害怕矛盾双方的排斥和斗争,而要善于把握矛盾进程中属于必然性的东西,积极地促进和推动这种转化和发展。
  此外,王夫之还把“物极必反”的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考察,探讨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斗争和转化问题。他在评论宋徽宗的晚年行为时,曾概括出“势极于不可止,必大反而后能有所定”(《宋论》卷八)的结论。认为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朝更迭势不可止的情况下,应该敢于通过激烈的变革,使“倾之而后喜”(同上书)。
  同时,王夫之也意识到社会矛盾运动中“物极必反”的多样性。他指出:“两间之化;人事之几,往来吉凶,生杀善败,固有极其至而后反者,而岂皆极其至而后反哉?”(《思问录.外篇》)是说社会矛盾的解决并非一定是“极其至而后反”。还另外存在着“或错或综,疾相往复”的情况,可以通过渐进、缓和的途径实现变革的目的,由此论证他对社会矛盾解决的渐进、改良主张。这些主张。王夫之往往是针对历史上“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起义,从而引发朝代更迭的事实而发的。王夫之擅长辩证思维,又精于总结历史经验,很能把两者结合老来,因而也对社会矛盾学说贡献了不少合理的见解。例如,他强调;“总将形势作合一说”主张“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读四书大全说》。又例如,王无之提出了历进化中的因革统一问题,称:“承治者因之,承乱者革之,一定之论也”。并引证“禹之承舜,”为“承治之极也”;而商之革夏,周之革殷,为“承也”。并引证“禹历史事实,说明历史因革过稆治与乱,离与合、续与绝的互相转化和统一。(参见《尚书引义.酒诰梓材》)强调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处置。
  (2)用“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两个命题的结合,来解释阴阳矛盾双方的关系,论及到了朴素对立统一法则。
  “一分为二”,是表达阴阳判分、阴阳对待的一个传统命题。大约开始于北宋的邵雍。邵雍以象数观念解释《易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时,特地采取“加一倍法’,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分为二”的不断延伸。他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由次断言:“合不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皇极经世.观物外篇》)。朱熹对邵雍的这种思维推论作了概括,称:“邵子所谓一分为二者,皆谓此也”(《易学启蒙》)。他还指出;“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两一既分,一复生两”(《易五赞.原象》)。又说:“二又各自为对”(《语类》卷九十四)。“独中又有对”(《语类卷九十五》)。视阴阳“一分为二”是个互相包涵、两两对立的延缓过程,并据此认定;“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语类》卷九十五)。从阴阳矛盾论的角度进。“一分为二”偏重于讲阴阳双方的对立和相分。
  比较而言,张载则更多地阐述了阴阳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调合。张载在肯定阴阳之气“升降、动静”、“胜负、屈伸”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阴阳之气的有无隐显、神化性命,皆“通一无二”。在张载看来,阴阳者为“气之二体”,动静者,为“气之二几”,而皆归于“阴阳一太极实体”。通观张载的著作,常看到有关阴阳之“合”的论题。如他讲;“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正蒙.太和》)。又如,他说:“惟屈伸、动静、始终之能一也”(《正蒙.乾称》)。还说,“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正蒙.诚明》)。都表明张载十分注重对阴阳、动静矛盾关系作合二而一的思考。当然,张载也有明确的“一分为二”的思维观念,并尝试把“一分为二”论和“合二而一”论放到同一发展系统中加以考察,但这种考察,张载没有继续深人。继续这种考察,并最终在理论上买现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两者结合的,当是王夫之。
  王夫之在阴阳元气论的基础上。曾集中对传统的阴阳思维方式作批判性总结。他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或曰,抟聚而合之一也;或曰,分析而各一之也。呜乎!此微言所以绝也”(《周易外传.系辞上》)。这里列举的两个“或曰”,分指佛家、道家两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在王夫之看来,佛家的思维方式是“抟聚而合之一者,谓阴阳皆偶合者也”,在阴阳问题上表现为偏于合二而一的综合,而忽视甚至排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道家的思维万式则“以为分析而各一之者,谓阴阳不可稍有所畸胜,阴归于阴。阳归于阳”;偏于一分为二而忽视甚至排斥合二而一,导致阴阳两分的截然并列、对峙。两者都违背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理微言。所以,为克服佛,道两家的思维方式,王夫之强调了《易》理思维的关键点;“《易》固日:‘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之一之云者,盖以言夫王持而分剂之也。”(同上书)。“主持”,即指合二而一的综合;分剂,则指一分为二的分析。“言夫主持而分剂之”.就揭示了《易》理之微言在坚持“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批判旧说,旨在创设新论。王夫之通过批判总结,克服前人的思维缺点,着重于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展开论述。他这样说:
  “合者,阴阳之始本一也,而因动静分而为两,追其成又合阴阳于一也。如男阳也而非无阴,女阴也面亦非无阳,以至于草木鱼鸟,无孤阳之物,亦无孤阴之物,唯深于格物者知之。时位相得,则为人,为上知;不相得,则为禽兽,为下愚;要其受气之游,合两端于一体,则无有不兼体者也”《正蒙注.太和篇》)。
是说明阴阳气化“始本一”,因动静而分为两,迨其成又合阴阳为一。这叫“合两端于一体,则无有不兼体者也”。显然是把“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两者放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加以综合考察了。王夫之不仅把“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矛盾对立统一看成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认为在具体物类中又有特殊的表现和规律。
  (3)以“乾坤并建”、“时无先后”命题为立论根据,肯定了阴阳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王夫之已经多次论述到万物皆是阴阳动静双方对立的统一体。他曾讲到:“阴阳之外无物,阴阳之外无道”(《周易外传.杂卦》)。他又把元气的虚实、聚散、出人称之为“两间”,强调:“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两间皆阴阳,两间皆道”(《周易外传.系辞上》)。充分肯定了阴阳对立统一体的普遍存在。在此基础上,王夫之提出“乾坤并建以为大始”的观点,并称:“乾坤并建于上,时无先后,权无主辅,犹呼吸也,犹雷电也,犹两目视、两耳听,见闻同觉也”。以为阴阳乾坤“必并建以立其大宗,知能同功而成德业”(同上书)。
  肯定了乾坤阴阳矛盾的存在是“时无先后,权无主辅”。不因时间、地点的转移而消失的,并视之为一个“见闻同觉”,“知能同功”的普遍原则。
  像王夫之那样以元气一元论论为依据,又联结“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两个命题,来论证阴阳矛盾运动及其普遍法则,确实用朴素的语言,在哲学层面上讲清了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称王夫之为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大师,阴阳矛盾学说的集大成者。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