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易学论文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应用卦气对一年四季进行解释
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经络的本质…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易经》的…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
在全面理解《周易》后再各取…
《周易》价值的定位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周易信息预测与要素侦破分析
学习周易文化,提高科学文化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字体: 】      ★★★★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20:09:11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甚微;倚伏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因论.傲舟》)。把阴阳气化运动中矛盾的“倚伏”和存在看成是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正是阴阳矛盾观念有了深化展开的表现。
  北宋的王安石则以“万物一气”命题立论,区分了元气的“不动”与“运行”以为元气之道“有体有用”,元气“不动”为体,。气。行为用,元气中存在体用关系,是元气阴阳矛盾的展开和表现。在王安石看来,元气分而为二,“阳极上,阴极下”,中间则是阴阳交会之处,这叫”阴阳之中有冲气”(《道德经注.五十二章》)。因为有冲气,阴阳二气交互转化,由此推动了气化运动和万物生成过程的展开。他把这种阴阳二气的交互转化称作为“有耦”,用元气“耦中有耦”的观点解释阴阳气化、万物生成过程的动力。他说:“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奥,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则,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以为万物虽各形异,性亦不同,但“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肯定了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耦关系和矛盾性。这对于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已提出的阴阳矛盾观念来说又是一种补充和发展。
  (2)阴阳“动静互根”
  柳宗元提出阴阳“交错有功”,王安石阐明了阴阳“耦之中又有耦”,这对于《易传》潜在的阴阳两极对立思维是种制约和调适。到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和朱熹那里,又以“阴阳互根”说为据,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制约和调适的力度。
  周敦颐是以作太极图、撰《太极图说》和《通书》而著名的。仅管周敦颐的《太极图》传自道士陈抟,与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比较来看,周敦颐作了自己的解释和发挥。尤其是他在《太极图说》中清除了《先天太极图》以“反者道之动”、“可以为天下母”等观念为内容的道家道论传统,突出了《易传》关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三才之道”,强调了“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易学主题,使他在构建理学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框架时,十分注意对历来的阴阳气动学说和阴阳辩证思想的承续和发展。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又提出了一个“太极”——阴阳——四时——五行—一万物的宇宙图式论,确立“阴阳动静互根”的命题。他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大报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载《周敦颐集》。
  所谓“无极而太极”、据朱熹的解释是指大极“无形而实有其理”,为阴阳未判而处于“太和状态”,故“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表达了理学家的太极阴阳本体论思想。此其一。
  其二,周敦颐以“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动静转化原理和“分阴分阳”。“阳变阴合”的阴阳互补原理来阐述阴阳动静互根思想,涉及到了阴阳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问题。“根”是根据,是原因。周敦颐把阳动阴静;阳变阴合的气动过程,看成是阴阳双方互为根据、互相作用的结果,用一种朴素的语言表达了阴阳动静双方互相排斥而又互相依存关系的存在。后来朱熹在解释这一思想时,又进一步说明:“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矣,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图说》附解)。以为“分明分阳”虽为“一定而不移”,然而,阴阳动静“互为其根”,则是天道(“命”)流行不已的必然规律。宇宙万物就是在这种阴阳动静、互为其根的作用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周敦颐对他的阴阳动静“互为其根”思想还有一个新的发挥,说“动而元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通书.动静》)。
在这段话中,周敦颐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动静双方的两个基本关系:一是讲“动而无静”、“静而无动”,以为就具体事物而言,运动与静止是应该互相区别。二是就变化神妙而言,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运动和静止又是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这揭示了阴阳动静之间的排斥性和互补性的统一,从而把整个宇宙由太极而阴阳、而四时、而五行、而万物的过程,看成了阴阳五根、动静辟阖循环不已的发展过程。这样的一种宇宙发生理论,就引人了阴阳矛盾学说作为理论思维的依据了。
  阴阳“动静互根’思想,在二程、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二程首先以“体用一源”观念立论;发展出“动静一源”的命题。断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故日动静一源”(《二程粹言》卷一)。或曰“动静不相离”(同上书,卷二)。二程还以元气的聚散、动静、翕辟来解释阴阳气化运动,说:“其静也含翕(翕聚),其动也辟(发散),不翕则不能发散“(《二程遗书》卷十一)。强调“动静相因而成变化”(同上书)。进而指出:“阴阳之交相摩轧,八方之气相推荡,雷霆以动之,风雨以润之,日月运行,寒暑相推,而成造化之功”(《程氏经谢卷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引证,用“动静一源”说补充了周敦颐的阴阳动静互根理论。
  而朱熹,仅管他严辩理气(道器)之分,在气上、气先设置一个太级之“理”作为宇宙本体,但他在说明宇宙万物的具体生化过程时,把阴阳“动静互根”展开为阴阳二气“相对”、“推极”、“交感”的过程。朱熹这样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又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使拶许多渣滓”。这些渣滓就形成天、地、日月、星辰及万物。在朱熹看来、“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出撤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语类》卷一)。朱熹的说法似有点粗俗,比喻也不恰当,但颇为生动地说明了阴阳二气之“运行”如磨之盘转,贯穿着屈伸相荡、****化合的过程,把阴阳动静互根思想放到阴阳气化的动态进程中展开了。
  (3)阴阳“动必有机”
  理学家中真正能从从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辨证法的结合上阐述阴阳矛盾学说的,是‘“以<易>为宗“,撰写《易说》、《正蒙》的张载。
  首先,张载较为明确地肯定了阴阳矛盾运动的普遍存在,并立足于元气论加以朴素唯物的说明。
  张载特别注意《易传》关于“有无混一之常”的思想。他指出:“乾坤,天地也;《易》,造化也。圣人之意莫先手要识造化,既识造化,然后其理可穷。……盖《易》,则有无、动静可以兼而不偏举也”《易说.系辞》)。他依据《易》理思维,揭示出阴阳造化过程就是有无、动静的统一过程,必须“兼而不偏举”。以此立论,他集中批判了佛老关于“虚能生气”的观念,称:“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人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正蒙.太和》)。
所以,张载考察阴阳气化运动,就颇为自觉地立足于气一无论;又贯彻了“有无混~之常”的一元思维模式。我们看张载所著《正蒙》一书,其首列《太和》篇,就极有针对性地排除了“无极而太极”这类理学热门论题,直接确立”太和之谓道”的命题,断定道即太极,强调“太和之道”(太极)绝不是一种无矛盾的“虚”和纯粹的“静”,它“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揭示了太和之道(太极)虽没有表现出形态上的阴阳分合和运动变化,但自身固有着浮沉、升降、屈伸、动静的属性。这样,在张载看来,太极也好,太和之道也好,本身就是个内蕴有阴阳动静矛盾的统一体。
其次,张载强调了阴阳动静矛盾是元始无终、无首尾起灭的持续过程,也明
确地把阴阳矛盾观点贯彻到气化运动的全过程。
  张载以为,字宙自然的阴阳矛盾、动静过程,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止息。他说:“天何尝有息?正以静,有何期程?此动是静中之动,静中之动,动而不穷,又有甚首尾起灭?自有天地以来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体歇?”(《易说.上经.复》)。
  这里,张载提出了“静中之动,动而不穷”的说法,主张从事物的静止状况中看到运动,那事物的运动就没有什么“首尾起灭”。这显然是接触到了阴阳气化过程中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之间的朴素关系。
  在张载看来,阴阳气化运动是“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不是出自外因,而是基于内在根据。他把王充以来关于“物自生”、“气自动”的思想,提高到阴阳矛盾原理的高度重新作出审视和发挥,并联系天道运行的实例,断定:“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渭之机,则动非自外”(同上书)。“动必有机”,是张载阴阳矛盾学说的中心观念。机,是指根据、动因,“动必有机”,不仅指明了天运有其内在根据。而且推而广之,一切事物的运动过程皆起于元气内蕴的“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值得注意的是,张载游“动必有机”的“机”。还归结为一物两体的对立统一。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他又具体解释‘“一物两体”的含意,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易说.说卦》以为阴阳之气有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方面,因其动静相合、神妙莫测而避之一,又因其****、聚散、相推扫荡而成变化,故调之二。两者合而为“参”。故有“动静之机”、“刚柔之始”,从而构成了阴阳气化运动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第三,张载还考察了阴阳矛盾运动过程的一般规律,特别阐述了矛盾学说中的“物极必反”原则。
  张载承认阴阳气化是个“顺而不妄”的过程。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安”(《正蒙.太和》)。阴阳气化过程有“顺而不妄”之理,正是”动必有机”的必然表现。元气阴阳的聚散、攻取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但一切事物“有动必感,咸感而应”,因其阴阳动静之机而不断地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其中就蕴涵了必然之理。
  那末,阴阳气化运动的“顺而不妄”之理该如何表述呢?张载提出了著名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以为从气化的角度讲,阴阳各成其象,而相为对待;因为有阴阳对待,表现出各有刚柔、动静、寒温、生杀的相反作用;又由相反作用而成相仇,然而对立相仇无终相敌之理,必解散而返于太虚,最终达到和解、融合。当然,张载在这里讲“仇必和而解”,未必正确,因为事物矛盾的双方固然有排斥、斗争而达到和解,但更重要的则是一方克服另一方、战胜另一方面获得矛盾的解决。不过,张载联系“对必反其为”来强调“仇必和而解”,确实表达了凡事皆由“物极必反”而走向新的和解、统一状态的必然性。三、王夫之:阴阳矛盾学说之总结
  由张载到王夫之,古代中国的阴阳矛盾学说进人了最后发展阶段,即最终完成体系建构的阶段。这个体系建构任务的最终完成,主要是由王夫之在张载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以前的阴阳矛盾学说的批判总结实现的。我们从三个方面作出分析。
  (1)对“物极必反”原则的全面阐述。
  和张载一样,王夫之也承认阴阳气化运动中贯穿有“物极必反”的法则,但王夫之更进一步,不仅视“物极必反”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必然性,而且把它转化为主观的认知态度,提出了“君子乐观其反”(《周易外传.杂卦传》)的命题。对待矛盾转化和事物的否定,王夫之和老子式的消极截然不同,而主张采取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他例举字宙间杂与纯、变与常等转化现象,说明矛盾双方都因“相反而会其通”(同上书),认为事物因其极而后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