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综合其它 >> 易林杂谈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刘伯温烧饼歌
姜太公乾坤万年歌(预知歌)
黄檗禅师诗
邵康节梅花诗
《推背图》之谜
透天玄机(下)
透天玄机(上)
李淳风《藏头诗》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9-10…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5…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字体: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23:03:35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中国的书法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超越意识。

  中国文字以象形为发端,仓颉造书的传说,即是对外像的描模和追踪。“六书”(许慎《说文解字》里总结的六种造字方式,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首重象形,都说明象形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结果。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国文字,无论是先秦的大篆还是秦小篆,都富有构图语言艺术的某些特性。

  但是,这种书法又不停留于象形的层面,其所谓“形”经过艺术加工,已不再是自然界的形,而是融汇着书家主体意识、主体情感的“形”。书法的能耐,不在于能摹其形,而在于能得其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书家采取了两方面的努力,第一就是变“形”,利用形态的变化,达到笔墨酣畅以求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在情感,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线条的生动刻画,增加书法艺术的视觉效果,直接剌激欣赏者的视觉,给人如赏画之感。这就是为什么书法与绘画,自古以来即有着亲密的渊源。人们对书法的评论,也跟对绘画的评论密切相关,“神韵”、“气韵生动”等,既是画评,也是书评。魏晋书法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它将这种超越发挥到了极至。毛笔书法所能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构图艺术特征,通过书法家的灵活而巧妙的运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飞白”可以说是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那似断实连,笔断意连,使人欣赏到笔势的飞动和灵活,也仿佛产生出中国山水画烟雨迷濛或者龙翔云端的审美效果。特别到宋元之后,士大夫文化急剧地朝着“内圣”方面转化,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宋元时人创造性地将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利用三种艺术彼此的长处,融汇成一完整的艺术整体。“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既标志着书画结合的开始,也意味着线条艺术与给画艺术只能最终谋求妥协,而不可能由一方替代另一方,书家超越意识已经达到极限,到此为止了。书法中的超越意识是有限度而不是无限制的。即使是张旭的狂草,也最多只能成为其内在狂放情怀的载体,而对线条的依赖却是自始至终没有能突破出去。书就是书,画就是书。融书画为一体的“鸟书”,在中国书法界和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正统的地位,似乎也暗示出中国人的超越更多的是停留在情感的层面,以主体情感的实现作为对超越的肯定,而不是以某种外在的客观标准为依据的。另外,自隶书渐渐脱离对外像进行形象的追踪,到楷书的方正严整,线条的艺术含量大减而字的实用功能渐趋突出,使得中国书法朝着尚实的路线发展,虽然其艺术性仍为人所重,但已不再是对线条形象构图的欣赏,而是将审美观照的重心转向了对负载于笔画之后的文化内涵的把握,而笔画本身的艺术功能却大为降低,视觉效果也明显减弱。这种力图超越却又不离初始的艺术创造,借用闻一多对中国诗的评价,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这一点,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