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画 |
【字体:小 大】 热 荐 ★★★★ |
|
|
画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23:03:35  |
|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
|
|
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承载、传递、表达绘画主体的思想情感是中国画的主要功能,因此,中国画是呈现的而非再现的,任何一幅中国名画,都是创作主体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工升华而成的。这与西洋油画的写实风格大异其趣。 有人说中国没有写实的绘画,这只能从大体上讲。事实上,写实的画风不仅在中国存在着,而且还曾出现过黄金期,那就是北宋画院的画作,无论是摹形写态还是点染着色,都是工稳精致,力图再现事物的原貌。只是,这种画风在以文人写意画为主流的中国画坛,一直未被看好,未被真正认可,反而受到批评,从而严重影响其发展。 除注重写意之外,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这其实是跟其写意风格紧密相关的。为了表现画家的心胸情怀,他在创作时便无所顾忌地打破现实光线、点面体的布局规律,随心所欲地表现他所愿意表现的某个侧面,或有意将某个局部进行强化。无疑,这种着重表现画家个体情感的绘画精神,某种程度上具有个性超越的趋势,但十分有趣的是,传统中国画反而又十分注重从前人那里吸取经验,甚至有着极为强烈的临摹前人画作的风气,使得膺品达到乱真的程度,甚至有些临摹习作远胜原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殊性之所在了。画家都讲外师造化(大自然),内法心源。这个心源在中国文化里并非指个体的情感,而是古圣先贤在其作品中表达流露的艺术精神,于是临摹就变成了对先贤心意的学习和领悟。 散点构图和写意的笔调,形成了中国画遗貌取神的审美追求。苏轼就曾说,如果看到某幅画所表达的只是画面中的意思,那只能是用儿童的见解作的画,并非成熟的传神的精品。中国画所讲求的神韵,简单地讲,就是通过画面的构图、物景,甚至中国画特有的皴染手法所突现出来的意境氛围。这是画家最用意的部分,也是欣赏者最关注的部分。因为画家的情怀,不是通过画面中实有的景物表现出来,而是以画面之外的意境作为载体进行传达的。这种意境的追求,使中国画极富空灵特色,同时,也使赏画成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审美活动,意境不胶著于画,给欣赏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赋予了中国画极大的艺术张力和永恒的魅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写意的表现手法,在西方,直到印象派大师们的画笔下才出现,而中国则似乎自古已然,不能不说是东西文化巨大差异的突出表现。 当然,人无我有,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写意画风有其表情达意的功能,却也有其特殊的不足,自明清以来,中国画从总体上讲,趋于怪,表情达意变成了情感的渲泄,“扬州八怪”的怪奇画风,虽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画家内心的痛苦、焦灼和无奈,但那种狂怪中所传达出来的拗怒,除使欣赏者体会到其内心的痛苦外,却很难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尝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无病呻吟的末流呢?因此,画风的改变,已成历史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近现代大师,借西学东渐之风,给中国画带来新鲜的西洋气息,中西结合,加强中国画的表现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为新的中国画风奠定了基础。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书 下一篇文章: 意境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