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综合其它 >> 易林杂谈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刘伯温烧饼歌
姜太公乾坤万年歌(预知歌)
黄檗禅师诗
邵康节梅花诗
《推背图》之谜
透天玄机(下)
透天玄机(上)
李淳风《藏头诗》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9-10…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5…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字体: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23:03:35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不过,跟一切古老的文化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一样,酒文化也有其变化的历程。这个历程,也就是酒文化不断文人化的过程。
  我们的先祖似乎很早以前就对酒有很深的研究。处于宗教狂热之中的殷商人,将酒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对酒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大型祭祀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巫史借着酒劲,才敢跟神交通,也只有在酒醉迷狂之中,才会生发出与神交通的幻觉。于是,酒文化在殷人那里就已经相当发达。从发掘出来的殷文化遗址中,不难看出,当时酿酒术之高,黄酒、甜酒、白酒都已酿造,酿酒的工具也很齐备,饮器也是各式各样,甚至还出现了以专门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长勺氏、尾勺氏等。处于迷狂状态中的殷代统治者的不屑子孙,仗着巫史跟天、神的“关系”,以天命所在自居,无图治之心也无治国之策,整天狂饮大嚼,“荒湎于酒”,致使人神共愤,一朝覆亡。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除殷人曾经处于尼采所说的迷狂状态下之外,酒文化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向理性化靠近的倾向。有着放诞特色的魏晋时代,阮籍也曾长醉,陶渊明也是嗜酒如命,但这些放旷文士的酒醉,显然已经跟殷人以酒为媒介,致力于达到人神共舞的精神状态,是有很大差别的。在阮籍们看来,酒之德不在于使人与神去交通,而在于它能使人忘记现实以及现实中的痛苦,酒是作为忘忧草而非接仙丹存在的。醉酒成了人们超越现实束缚、实现人格自由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张旭醉后的笔走龙蛇,无非是要借酒之助,以近似麻木的放松心情进入全身心全自我的创作状态,在诗、书中展现自我和个性。
  如果说唐以前的酒文化中还带有很浓的放旷色彩的话,那么,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却使酒文化也趋向于“中庸”。宋代文士中饮酒人数很多,也是风气之所在,大文豪苏东坡因饮酒“不如人”而心生憾意,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宋人饮酒的量,饮酒的豪情,却跟前代大不相同。虽然也有豪饮之士,但基本上表现为个体行为,而整个社会风气则倾向于饮而不醉,醉而不沉的“微醺”状态。在“微醺”之时,主体既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又可以暂时地忘却现实中的各种束缚,其个性的自由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出来,更主要的是,主体还可以在内心清楚地体会个性呈现时的美妙和愉悦。不醉,精神无法放松,沉醉,自己无法体验。只有在“微醺”之时,似醉非醉的状态下,精神才算解脱,内心体验也最敏感最丰富。不醉不醒却又既醉既醒,其实也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训在酒文化中的体现。至此,酒文化可以说已经完全体现出士文化的特色,成为封建士大夫修养心性的一种手段了,“微醺”也被看作是一种酒文化的精华或极至而受到后来中国人的欢迎,时至今日,中原和南方各地仍保持这样的饮酒风气,对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以饮醉为尚的酒文化,难以接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