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世纪中国易学回眸 |
【字体:小 大】 热 荐 ★★★★ |
|
|
20世纪中国易学回眸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20:09:03  |
|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
|
|
角度、多侧面的审视和分析。刘大钧《周易概论》(1986),宋柞胤《周易新论》(1982),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郭树森、张吉良主编《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1993),罗炽主编《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1995),翟廷* 《周易与华夏文明》(1995),周山《周易文化论》(1994),胡道静、戚文主编《周易十日谈》(1992),从不同角度阐述《周易》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1995),发掘了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古代诗歌。程振清、何成正《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1993),周豹荣《周易与现代经济科学》(1989),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1991),余敦康主编《易学与管理》(1997),对《周易》的经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阐述,突显了《周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周易》和易学研究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成为新时期易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安阳、庐山、西安等地多次学术研讨会上,对此进行了深入深讨。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1991)、《大易集要》(1994),《大易集述》(1998),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化》第一辑(1992)、第二辑(1993),《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1994),朱伯* 主编《易学基础教程》(1993)唐明邦主编《周易纵横录》(1986),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1999),张吉良《周易通演》(1999),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1999),都论述了《周易》和历代易学思想,对新时期人们营建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古为今用的启迪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姜国柱《周易与兵法》(1997),为易学与现代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后,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精心考证诠释,1984年在《文物》上公开发表六十四卦经文,同时发表张政*《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帛书周易》(1984),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帛书周易》研究,成为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198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1992),韩仲民《帛易略说》(1997),是第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事隔10年之后,帛书周易传文开始发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93)、第六辑(1995),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1995),公开发表《帛书易传释文》,共有《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六篇。从此张岱年、饶宗颐、严灵峰、朱伯*、张政*、李学勤、余敦康、张立文、陈鼓应、廖名春等纷纷发表论文,掀起《帛书周易》研究新高潮。邢文《帛书周易研究》(1997)是第一部学术专著,对《帛书周易》的内容、结构、成书年代,卦序特点、学术渊源等问题都作了论述。《帛书周易》的出土,是20世纪易学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将与日俱增。 20世纪80年代,易学研究中另一学术新问题,同样掀起巨大反响。考古学家张政*于1980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1984年为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易辨—一近几年根据考古材料探讨(周易)问题的综述》,首次提出“数字卦”问题,主张八卦符号沿于上古占篮记录的数字符号。徐锡台、韩仲民等办发表论文阐述此观点。为八卦起源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科学易巽军突起 关于《周易》同现代自然科学的联系,不少当代科学家作了深入探讨,力图从易学思维中找到现代科学方法的微妙启示。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在易学研究的百花园里;科学易竞吐芬芳。董光壁《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李树菁主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990)、丘亮辉主编《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3)、徐道一《周易科学观》(1992)、顾明《周易象数图说)(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数学》(1995)、董光壁《易学与科技》(1997)、韩增禄《易学与建筑》(1997)、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1989)、商桂《易索》(1998)、何世强《易学与数学》(1999),罗翊重《易经象数学概论》(1999 )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数模式同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地震等方面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周易》的太极思维,阴阳观念。对称法则,互补原理等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作用,显示了《周易》这一“宇宙代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此同时,江国梁《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1990),邬恩溥《周易——中国古代的世界图式》(1988),黄寿棋、张善文选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集(1990),刘振修《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1993)等著作,着重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表明《周易》在古代不愧为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同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召开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邹学嘉、邹成永《中国医易学》(198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刘杰、袁峻《中国八卦医学》(1995)、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刘长林《易学与养生》(1997)等著作,对医易会通思想、易学与养生法则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 科学易的巽军突起,在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支持者、参与者大有人在,持批评态度者亦不乏其人。董光壁《易学科学史纲》(1993)对科学易与易科学作了正确介定,论述了易学与中国科学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科学的困境,提出了易学的科学再造等新思路。 四、象数易复苏、易学史开卷。 80年代以前,象数易一直处于冷落局面。除尚秉和对易象有专门研究外,不少易学家表明他们的研究不及象数。义理易得到弘扬,象数易无人问津。80年代以后,情况逐步改观,研究周易象数者,除一些科学家外,已有学者专门从事。钱世明《易象通说》(1989)、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集(1994)、第二集(1996)、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一集(1996)等,对象数易的历史与现状作了探讨,象数易同科学易的关系作了分析与展望。易图亦随之受到特别重视。欧阳红《易图新辨》(1996)、李申《易学与易图》(1997)对易国作了深入研究,正确评述易图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大为兴盛的学术氛围里,易学史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可喜成就。朱伯* 《易学哲学史》一至四卷(1986-1989),对易学哲学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剖析,为易学史研究开辟道路,作出典范。廖名春等编著的《周易研究史》(1991),郑万耕《易学源流》(1997),亦对易学发展历程作了简明论述。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1991)、王兴业《三坟易探微》(1998),对易学前史的评析,予人以深刻启迪。 易学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亦已初步开展。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1987)、梁绍辉《周敦颐评传》(1994)、卢央《京房评传》(1998)、唐明邦《邵雍评传》(1999),是对古代著名易学家进行个案研究的第一批成果,为今后易学名家个案研究,开辟了广阔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五、《周易》辞书蔚为大观。 中国易学史上,80年代以前,没有一部《周易》辞典。随着“周易热”的高涨,《周易》爱好者日益增多,人们普遍要求编撰可靠的《周易》辞典,以应初学及研究之急需。多种《周易》辞书应运而生。几部辞典几乎同时问世。萧元主编《周易大辞典》、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张其成主编《易学大辞典》、张善文编《周易辞典》,均于1992年出版,堪称易坛盛况。任华主编、卢叔度审定《周易大辞典》(1993)、朱伯* 主编《易学知识通览》(1993)、张其成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为易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广博的易学知识,详尽的参考资料,填补了辞书和易学史上的一大空白。 结语 以上粗略钩勒,大体显示20世纪中国易学发展概况。至于不同时期易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许多问题上针锋相对的学术争论,未及详述,局限于反映易学研究的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大致轮廓,展示不同时期出现了那些易学著作以及易学研究者何等活跃的概况。 1949年以后,台湾易学研究亦取得丰硕成果,当另作评述。 回顾1OO年来的易学发展,初步形成如下映象: 百年《周易》研究,走过十分曲折的道路,发展极不平衡,有零落也有复苏,有沉寂也有兴盛,社会矛盾愈尖锐,政治斗争愈激烈,易学研究往往被现实学术问题所掩盖;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时期,易学日益受到重视。 百年易学研究,首先是扬弃沿袭千百年的经学注疏方式,逐步学会西方近学术研究方法,进而掌握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易学面貌不断发生变化,易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也日益得到充分揭示。 易学有漫长发展历史,有多方面的学术文化价值。当前呈现的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交叉综合研究的格局,大体符合这一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管理易,齐头并进的现状,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的需要促成的。这种易学发展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同易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定将不断涌现。 端正易学研究指导思想,十分重要,不可只重义理而排斥象数,亦不可只重象数而忽视义理。超越汉易与宋易的藩篱,根据易学本身的特点,象数问义理兼顾,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周易》与现代化这一现实课题,当长期重视,力求古为今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对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众多的易学人物,浩如烟海的易学著作,进行系统科学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清除笼罩易学的迷信色彩,剔除其神秘主义成分,使易学研究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以自己的辉湟成果,促进21 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
上一页 [1] [2]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北宋邵雍数学学派与几个无量纲常数诠释 下一篇文章: 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