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京房真的精通易理吗 |
【字体:小 大】 热 荐 ★★★★ |
|
|
京房真的精通易理吗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23:03:39  |
|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
|
|
自古以来,《周易》就被奉为测未来、卜吉凶的经典,而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易学热,出现了许许多多半通不通的易经迷,还不断给自己披上“易学大师”、“预测大师”、“神算”的外衣,愚弄百姓,诈骗钱财。汉代的京房,在研究《周易》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著作《京氏易传》至今仍存,在易学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以他精通易理的本事,最终却被冤而死,今天的这些“大师”们有几个比京房的本事强呢?
据记载,在永光、建昭年间,多种自然界的怪异现象,短则几月前、长则年余前全被京房料中,且他全写下并给皇帝上书,有案可稽。元帝将他视为奇人,屡次召见。由于元帝生性荏弱,耳朵根子软。而掌管重要机密文书的中书令石显等人专权擅行,元帝也习以为常。当时朝野对他们的意见很大,只是无从上报天子。京房得便,于是在闲谈中向天子发问:“古代王朝末期君权何以动荡不安?那些君王用的多是什么人?”皇帝说:“因为君主们不清明,而所用的又多是巧言令色之徒。”京房说:“君主们是明知那些人是巧言令色之徒而用他们,还是以为他们是好人呢?”皇帝说:“当然以为他们是好人。”京房说:“那今天又何以说他们不是好人?”皇帝说:“因为后来国家搞垮了,效果是检验的最好标准。”京房说:“但是那些君王为什么不顾效果一头栽进死胡同,至死不悟,一直用那些坏人呢?”皇帝说:“末代之君总以为自己的下臣是好人。假如君王们能够醒悟,天下哪来的亡国之君?”京房说:“秦二世胡亥对前朝的昏君亦曾予以嘲笑,自己则用赵高等奸臣,弄得一塌糊涂,怎么也不因前车之鉴而幡然醒悟呢?”皇帝说:“唯有道者,才能从古知今耳。”京房此时脱下帽子,急急叩头说:“现在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百姓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中记载过的灾异都全了。陛下你自己说说是治还是乱?”皇帝说:“极乱!这还用说吗?”京房说:“那么陛下现在用的是些什么人应该清楚了吧。”皇帝说:“幸好他们比前朝那些奸臣好,再说责任也许不在他们身上。”京房说:“以前那些昏君也是这样想的。我只怕后人看今天,也像今天看古时一样。”这话使得皇帝悚然心惊,他沉吟良久,缓缓发问曰:“今天作乱的是谁?”京房说:“明主理应知晓。”皇帝说:“真的不知。如果知道,我还用他们吗?”京房说:“你现在最信任、一起谋事、掌管天下人才进退的人是矣。”京房当然指的是石显,皇帝到此心里也明白了,点头说:“不用说了,我已知道了。”
上述对话环环紧扣,步步进逼,由古达今,由远至近,堪称中国古代史上臣子说服皇帝的典范之作。本来事情到这里可以圆满结束,因为当时汉朝中央政权的威信犹存,一般情况下只要皇帝听得进京房的话,重新振作,励精图治,几个弄权大臣何足道哉!但是京房对元帝耳朵软的估计明显不足。正在元帝计划采用京房考察下臣的建议之际,石显等嗅出苗头不对,上奏让京房到外地去当地方官试验新政。元帝想此议也对,便任命京房为魏郡(今河南临漳)太守。京房接受命令,但也觉察到了针对自己的阴谋,先后三次恳切上书。而石显等人趁着京房不在京中,频频向皇帝做工作,不仅缓解了自己的危机,而且借一桩牵涉到皇弟谋权的案件,将京房轻松地收拾了。最后京房被斩首,他改良政治的一番宏图至此化为泡影,死时他年方四十一。
自古以来直至现在,想借阴阳之道来改良政治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有几人能成功的呢?记得京房的老师焦延寿曾经说过,京房学会他的本领后也就离死期不远了,结果却应验了,看来还是他的老师的本领比他强啊!京房的遭遇,到底是他自己未能精通易理,还是易理误他呢?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行衰运不可探丧问病 下一篇文章: 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