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周易天地 | 易学命理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在线算命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元亨利贞网 >> 周易天地 >> 综合其它 >> 易林杂谈 >> 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频道导航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刘伯温烧饼歌
姜太公乾坤万年歌(预知歌)
黄檗禅师诗
邵康节梅花诗
《推背图》之谜
透天玄机(下)
透天玄机(上)
李淳风《藏头诗》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9-10…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5…
广告位置  
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
文章信息 
尚 统 【字体: 】      ★★★★
尚 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23:03:35
特别推荐: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
  中国是个重“统”的国度。这也跟中国社会的宗法结构关系十分密切。最初的“统”,当然就是“血统”了。在母系社会或族内婚流行的时期,不可能有血统的观念,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统”意识,随着父系社会的到来,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区别出现了,剩余财产的继承权出现争执,于是因“统”论序以解决氏族或部落内部的纠份。在血统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封建性的政治“正统”观。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数民族为辅,已经表现出“正统”意识,而他以封建君主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的儒学思想,也正是其“正统”观的具体阐释。照孔子儒学的理解,谁能承天得道,那么他就是“正统”,就是真命天子,就应该受到诸候的尊重,否则就是谮越,就是以下犯上,不仅于礼不合,而且天理难容,天下人人得而诛之。因此,“统”观也就成了封建皇权的有力支撑点,成为礼的核心。除政治上的“正统”外,在哲学思想上还生发出“道统”观,即“道”在承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统系。由于儒学在“百家争鸣”之后,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因此,“道统”也主要记载的是儒学之“道”传播的过程,具体地就是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及以后各代大儒绍承“道”统的历史。受其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上出现“文统”,道教里出现“仙统”,佛教里出现“佛统”,似乎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独立的分支里,都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统”。
  尚统的民族心理,保证了我们民族历史的延续不断,某种程度上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因素,但同时也为排斥异端作了准备,被纳入“统”内的,理所当然被看成正确,而“统”外的也就只能是异端,二者泾渭分明,判若鸿沟。而且,尚统的思想也造成了沉重的文化负担,使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了“朝后看”的习惯心理和惯性思维,无论做什么,都要从祖宗那里去找依据,找不到就惶然、茫然失去了心理的依归。尚统的思想,在为保守和守旧的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还给排斥异端提供了方便之门。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受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作为其依据的,就是所谓的“祖宗家法”前所未有,与所传之“统”相悖不能相容。从先秦的商鞅到宋代的王安石再到近代的康梁,凡是改革现实,都一无例外地受到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改革者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上都是身败名裂的失败者,由此就可以看出“统”意识在中国人心目当中的地位是多么的稳固!
  时至今日,受尚统思想的影响,我们还习惯性地时时产生怀旧心理,一开口便是“我那个时候”怎么怎么样,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但人们仍对“大锅饭”心生怀念,“插兄”“插姐”们,在进城之后,还要回到当年上山下乡的故地,重温昔日火红岁月的旧梦。当然,忘记历史,也就意味着忘本,如果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也是应该的,但单纯怀旧或者终日只生活在对往昔的咀嚼之中,却未必是件好事。总结历史经验以更好地创造未来,是应该提倡的,但出于对往日的依恋而在今昔对照时,固执地用现在的不如人意跟过去的长处相比,并因而因循守旧,那就未免会误入歧途了。对现代中国人而言,尚统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利弊参半,如何继承得发扬这一传统,是我们在对待“尚统”的文化传统时必须注意的。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3-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